教堂歷史

 

聖公會在新界開展傳福音工作可以追溯自一八九八年至一九零六年期間,當時霍約瑟主教已在元朗屏山地區購地十餘畝用作興建聖堂之用,可惜事工尚未開展,霍主教在青山道海面途中遭遇颱風而告身亡,建堂一事因而被迫暫時終止。其時元朗地區仍屬一小鄉鎮,商業未興,迨至一九三九年教區有感其時從中國內陸逃難來者日有增加,需要設立教會加以關懷牧養,經莫壽增主教到來視察後,乃差派葉日青先生到來元朗進行賃屋籌備一切開展教會事工,並獲任為傳道人,結果於是年六月十九日(聖彼得日),正式舉行開基感恩崇拜,是日來堂主禮者計有莫壽增主教、曾紀岳、鍾仁立、曹思晃及李求恩等牧師。

 

同年七月教區曾派梁志貞姑娘出任女傳道一職。不久因葉日青先生前往雲南協和神學院深造,教區乃於同年十一月間由肇慶調派劉天頤先生來堂接替為傳道。一切對外佈道事工遂告展開,而首次牧區議會於一九四零年七月由莫壽增主教召開,議員包括李益三夫人(鄭肖珍女士),陳秀文女士等人。因這時期未有全時間牧師主理堂務,因此由李求恩、曾紀岳、鍾仁立、夏步雲等牧師輪流前來施行聖禮,堂務則交由傳道負責。

 

一九四一年香港淪陷,教友生活艱苦遷徙靡定,堂租曾有一短期由熱心教友自動每日捐獻壹毫來維持,但崇拜上主的聚會沒有間斷。香港光復後,教堂工作還未能完全恢復,據當時一位教友叙述:「復元的時間,雖然大家在鬧着新生的開始,而復元這兩字卻未能加在本堂身上。那時候本堂遭遇的一切和在淪陷期間沒布分別,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和一個駐堂的傳道,談不上什麼建設和發展,只保存了幾張不像樣的長櫈,一個長期呻吟着的風琴。」此時主日講道由友堂婦女部輪流派人担任,而劉天頤先生因事請假回鄉,教會聘得王德偉先生接替,一九五二年,劉先生重返本堂服務,而於一九五五年本堂正式定名為聖馬提亞堂。

一九五八年本堂常備顧問李益三師太(鄭肖珍女士)了解教會的需要。將自己的用地六千多呎奉獻予教會,作為興建聖堂之用,新聖堂於六零年十月由何明華主教主持奉獻禮,並委派鍾仁勇牧師為首任牧區主任,此乃本堂首次有全時間事奉的牧者,而李師太更將獨自創辦之靈愛學校獻予教會接辦,初時教員只有八位,學生人數約二百人,分上下午六班,由鍾牧師任校長。

 

第二任牧區主任牧師謝博文牧師六四年接任,此時期加建牧師樓,而聖堂各部門:主日學、婦女部、聖樂部、少年部、探訪部、成年部的工作不斷開展,開展外展工作,向青山醫院精神病人傳福音。教友人數也漸有增長。六六年謝牧師舉家前往台灣聖公會事奉,教區更委派張培揚會吏為第三任牧區主任。各方面聖工繼續擴展。六七年蒙熱心教友關蕙荃女士(八姑)將屏山廈村蕙園之聖公會佈道所奉獻予教會,作為傳福音學前教育之用,同年一所命名為廈村蕙荃幼稚園正式開辦,服務當地居民。翌年亦開始籌備開辦另一間幼稚園以茲紀念李鄭肖珍女士對教會及教育的貢獻;六九年八月肖珍幼稚園正式開課。此時,聖堂方面工作進展中,地方不敷應用,牧區議會乃議決籌劃重建聖堂,並開展籌募工作。七九年張培揚牧師獲選為台灣聖公會主教,而教區委派張紹培牧師為第四任主任牧師。同年十一月樓高四層、設備完善的新聖堂舉行祝聖禮及肖珍幼稚園校舍奉獻禮,由白約翰主教主持。八一年張牧師調往大埔救主堂事奉,教區便委派鍾嘉樂牧師接替為第五任牧區主任牧師,各項事工不斷擴展,而元朗社區亦不斷改變,人口劇增,各方面需要甚殷,特別是教育問題,教堂有見及此,於八三年開辨幼兒中心,提供優良的學前教育,而教區於八四年亦在元朗開辦一所政府津貼標準中學名白約翰會督中學,因此教會在元朗區為兩歲至十八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人提供基督化全人教育服務數以千計的學生及其家人。八六年鍾牧師調任筲箕灣主誕堂,而鄺保羅牧師獲委派為第六任牧區主任牧師,本堂繼續秉承先哲先賢的精神,在上主帶領下繼續推廣聖工,一方面加強培訓牧養工作,另一方面則不斷向外傳揚福音。九六年鄺保羅牧師住海外深造,教區委派吳汝林牧師為第七任牧區主任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