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眾教會)……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我可以證明他們是按著力量,而且也過了力量,自己甘心樂意地捐助;再三地求我們,他們在這供給聖徒的恩情上有份。」
(林後8:2-4)
根據腓立比書四章15和16節,上述所提馬其頓的教會顯然是指腓立比教會,或至少包括、或以腓立比教會為主,因為保羅說:「除了你們以外,並沒有別的教會供給我。就是我在帖撒羅尼迦,你們也一次兩次地打發人供給我的需用。」腓立比教會在神國事工上奉獻的熱衷是值得敬佩的!他們既支持保羅,就支持到底,無論保羅到哪裡去,不必等到他開口要求或籌款,他們都會供給他的需要。注意,經文顯示這裡不是受益人採取主動,而是支持的教會採取主動。腓立比教會並不是很富有的教會,根據使徒行傳,他們當中主要是婦女和基層人士。論需要,肯定他們自己也有需要,可是這不是他們停止奉獻的藉口,反而 「求」保羅給他們奉獻的機會。這是真正富裕的生命!
想像一下,如果腓立比教會的精神今天發生在你教會的信徒身上,每一個人都不以自己的需要為先,反而以神國的施工為先,並“「求」牧者讓他們奉獻,這教會會發生什麼事?真希望我們能建立這種精神:看奉獻的價值過於自己的需要,知道既然是神的工作,是有永恆價值的投資,就巴不得自己可以有份參與。畢竟,奉獻並不是有多餘的錢才做的事,乃因這是有價值的投資。真正富裕的生命不是看一個人擁有多少,而是看他願意付出多少。如果一個人財富萬貫,卻不願意付出,他的生命是貧窮的生命;如果一個人所擁有的不多,但是他樂於施捨,他的生命是一個富足的生命。
有一個海外基督使團的宣教士曾在通訊中提到,有一次他在泰北一個落後小村莊的兒童主日學講故事,他在故事中對小朋友說:「你們這裡的生活雖然簡單,可是至少你們有鞋子可以穿,你知道嗎?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小孩子,連鞋子也沒有得穿。」講完故事,孩子們自由活動的時候,他留意到其中一個小孩匆匆忙忙的離開那裡,過了一陣子,那小孩來到宣教士面前,手拿著一對鞋子,遞給宣教士說:「我家裡已經有一雙鞋子,請您幫忙把這一雙分給那些沒有鞋子穿的小朋友。」
弟兄姐妹,我們有時候在參與奉獻的時候考慮太多了,以致我們錯過很多蒙福的機會。今天信徒小心地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數學成績太好吧!教會有一些宣教事工呼籲金錢的奉獻,我們就開始計算房租、伙食、車油、保險、儲蓄等等,看看還剩餘多少可以奉獻,免得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神呼召我們獻身作傳道人,我們就開始計算,這個「行業」能不能喂飽肚子、結婚、養家等等,甚至想到退休後有沒有養老金。我們似乎忘記了,神的數學方程式與我們大不相同。神看窮寡婦的2毛錢比財主的100萬還要多,神的2加5不是等於7卻等於5千(五餅二魚的神跡),神的300人可以打敗13萬5千人(士師基甸的戰績)。若我們活出真正富裕的生命來,我們也將親眼目睹這些神跡!
*承蒙蔡頌輝牧師應允本堂可轉載其作品,謹致謝。